福州漆艺博物馆

+收藏:http://fzqybw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脱胎漆器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2012-07-25    浏览(1886)    作者:钟红英    来源:福州漆艺博物馆 官方网站

脱胎漆器肇始于福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中国传统漆器制作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其创始人为清代福州髹漆名匠沈绍安。近代以来,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大致仍然沿袭传统做法,即先以膏泥等制成器物的外坯,然后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数道麻布之类的织物。待阴干后,敲碎膏泥取出原胎,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并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使之成为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材质很轻,却非常坚固。造型古朴大方,色泽鲜艳,图案精致的脱胎漆器,还具有耐摔耐碰、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其质地轻巧而器身坚固,装饰技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清代以来,其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代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又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仍沿袭传统,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苧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脱胎漆器。“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进行涂髹。然而,其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每件工艺工序都要经过四、五十道,甚至一百多道。传统的脱胎漆器全凭手工制作,现在有了一些变化,如使用了机械印纹和喷漆等新工艺。  

福建脱胎漆器主要以漆的色泽来达到装饰效果,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等。民国时期,从日本传入“变涂”技法,其第一代传人是李芝卿,他对当代漆器及漆艺技法,均有极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漆的变涂”技法大为发展,以传统绘饰的漆器艺术,亦 有很大提高。这个时期福建脱胎漆器的漆艺技法当以高秀泉和李芝卿等人最为杰出。现代又发展了宝石闪光(即赤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髹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刻结合起来,使脱胎漆器更加绚丽多彩。

脱胎漆器的产品大致可分为艺术品和实用品两大类,艺术品有脱胎人物、动物、陈设品(包括圈屏、挂联、挂框、盘架、插屏、器座)等;实用品有瓶、盒、盘、盆和各种食具、烟具、文具、家具等,两大类共有三千余个品种。由于脱胎漆器不但轻巧、美观耐用,同时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因此,现代脱胎漆器的应用范围已经不限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同时还逐渐扩大到工业用品上,如电工器材、建筑物装饰和汽车仪表板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政府把许多漆器作坊、合作社并入工厂,成为地方国营企业。仓山区的漆器作坊、小组、社合并为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台江、西郊、城内与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公司”,后为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至此,近代以来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脱胎漆器厂被勒令解散,从艺人员被大量削减或下放农村,福州的脱胎漆器生产进入低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的脱胎漆器生产很快得以复苏,除了市“一脱”、“二脱”恢复生产外,社会上还开始涌现出不少个体漆器生产户和经营户,漆工艺生产成为福建赚取外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两个脱胎漆器厂也采用标准化、流水分工的作业方式,扩大漆器的生产规模,当时走出国门的脱胎漆器多为其制造。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有企业的弊端凸现,管理混乱、技术落后、改进缓慢、抱守残缺等问题,致使生产恶性循环,行业越来越不景气,至2003年,根据福州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统一部署,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和市漆器研究所相继关闭解体,福州市脱胎漆器检测中心也伴之撤出,福州脱胎漆器步入低潮。

近年,随着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发展,不但在原二脱厂建立了市漆艺保护基地,而且在2006年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问题,通过了《福州市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实施意见》,将脱胎漆器等28种传统工艺品列入保护范围。有关部门还连线申报全国脱胎漆器之都。2006年,一个生产脱胎漆器的工厂也已经开业。目前,福州加工生产脱胎漆器的大多是作坊式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州城乡周边地区,据统计福州全市约有30多家脱胎漆器小型企业和小作坊,从业人员近千人,年创产值600多万元。与此同时,福州地区的民营、乡镇、个体漆器企业兴起发展迅速,目前已有5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可以说,脱胎漆器正在迎来一个“小阳春”气候。

目前脱胎漆器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是:一是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由于当前的脱胎漆器工人主要是当年工厂出来的一些制漆工人,他们除了本行外,没有其他技术可言,只好再回头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他们要继续从事漆器生产又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是制作漆器高成本投入,使这些个体户难以有雄厚的资金作保证;其次,由于当年福州第一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规模生产、具体分工的原因,目前几乎没有多少艺人能掌握全面的漆器制作的工艺流程,特别是制胎和髹漆;三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很难把系列人员聚集起来重操旧业,因而脱胎漆器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脱胎漆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原料使用混乱。按传统加工工艺,福州脱胎漆器必须使用从四川、云南等地引进的大漆,成本较高,现在有些生产者使用其他便宜的化学漆取代,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时间长了很容易掉色、开裂。2、缩减工艺步骤。正宗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要经过三大步骤,少者三四十道工序,多者上百道,而次品可能就十几道工序。3、假冒正品。现在有的生产者利用合成钙塑,制作一个钢模,冲压成型后,再喷上成漆,结果生产出来外形和正宗脱胎漆器相似的产品,也叫脱胎漆器。此外,还有的“玩概念”,将脱胎漆器中的塑胎冒充布胎来销售,欺骗消费者,赚取价格差额。二是行业标准缺位造成产销混乱。据悉,自2003年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和检测中心关闭以来,福州生产的脱胎漆器就再也没有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和检测,成了市场监管的盲点。“由于脱胎漆器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对其品质的鉴定、产品的生产、销售等都难以进行监测和管理”。目前,这一缺失有望改变。2006年8月,脱胎漆器行业协会成立后,已经组织人员着手进行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我们主要考虑标准要如何确定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福州脱胎漆器”。据悉,目前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脱胎漆器产品概念复杂,其制作工艺在原先布胎、木胎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塑胎、石胎、铜胎等。“目前首要目的是保护传统工艺的纯正,但对其加工制作上的创新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新的工艺也有它的市场价值,也是脱胎漆器行业发展总体的一部分。所以在新的脱胎漆器标准修订过程中准备将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在原布胎、木胎的漆器标准上再划分出一个新的标准,涵盖其他新出现的脱胎漆器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保护传统工艺珍品不受伪劣假冒产品的侵害,又保护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整体发展的目的。三是传承困难。目前脱胎漆器以家庭式小作坊生产为主,规模不大,人员不等,多则三五个,少则仅一人。传统的以师带徒或原脱胎漆器厂的传习制,因为经济的原因,有志于从事漆艺事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目前虽然中央美院等美术专门学校、技校开设了漆器专业,但很少用传统技法授课的,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四是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所作为福建地区漆工艺理论研究的枢纽,一直支撑福州乃至福建地区漆工艺产品的交流、技法实验和理论的创新。但因客观因素,现在的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所)越来越不景气,院内的漆艺研究专家由鼎盛时期的十几人锐减到目前仅一人挂靠,且因制漆材料、观念及漆工制作等问题的限制,几乎再无力生产和研究新的漆工艺品种。现在

摆放在研究院展销部的漆器,均为研究院聘请散落的漆工艺人翻制的古代漆器,已无多大的新意。从福州或全国的情况来看,从事漆器行业生产的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拥有的仅仅是手中的技术,很难把其转化为文字的形式流传给后人。而历来研究工艺美术的学者都把目光放在了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方面,关注漆器的微乎其微,到现在关于漆器制造技术的专著也仅有明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一本。

福建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品牌意识不够,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以次充好现象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使一些个体户不顾行业的整

体发展,眼睛只盯住眼前利益,偷工减料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但在目前较疲弱的脱胎漆器、软木画行业存在,就是在行业十分景气的寿山石雕这里,也十分普遍,据统计,单目前假冒田黄的石头就多达二十几种,以次充好的不在统计之内,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现象,不但欺骗了消费者,还将砸碎行业的“品牌”形象,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这从脱胎漆器、软木画从辉煌走向衰弱的过程就可看出一个行业的“品牌”意识有多么重要。比如脱胎漆器,在1860年前后,福州的脱胎漆器店铺一下子多了起来,这其中大部分是从沈家出去的徒弟开的,这些店铺大都集中在功名街、仓前、泛船浦、土地庙等地,出现了许多与沈绍安同音的“胜绍安”、“新绍安”、“锦绍安”等新店名,从中鱼目混珠,一些杂家漆器店竞争不过,就抛出“猪血”打底代替生漆灰打底的“猪血货”,以功名街最多,后来,功名街成了劣质漆器“猪血货”的代名词。到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现象再次出现,不少不正统或相对粗制的脱漆器又进入市场,外行人从外观很难辨别其中真伪,而常常花大价钱买不到正宗产品,这对于传统精工细作的脱胎漆器带来很大冲击,这个事例十分值得我们警醒。据脱胎漆器大师黄时中先生介绍,在闽侯上街、闽清等地,都有一些流水线规模化生产脱胎漆器的工厂,这些工厂偷工减料,成本低廉,批量生产,有时一个月就有两个集装箱外销,赚取十分丰厚的利润,它们都打着福州脱胎漆器的牌子将产品运销国外,这对维护传统品牌形象十分不利。当然,这些现象也与某些政府部门管理机制的不规范有关,对假冒伪劣货品的打击力度仍不够,行业标准制度的制订也尚缺乏。第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像目前的软木画、脱胎漆器从业人员,大多只有技术没有文化,艺术作品的文化提升自然也就无法提及。

2、对薄弱行业的资金扶持不到位,使它们难以重振雄风

当前脱胎漆器、软木画的从业者,他们大多是当年工厂的下岗工人,以开小

作坊为生计,产量不大,订单也不多,能糊口饭吃就不错。加上这两个行业,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经济利润自然也就低,因而靠他们个体的资金积累以求振兴这个行业的机会微乎其微。目前,虽然政府政策方面已有一些扶持措施,但很多落实不到位,且力度也不够,这无疑使一些老艺人倍感举步维艰。据我们对软木画的调研,像吴学宝这样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也总共只有800多元,但他每年看病所需费用(不包大病)高达上万,而像他这样已经比一些别的行业的人幸运了,因为他至少还有医保,就是当年工厂卖地的钱拿出了一部分作医保,单位出一点,自己出一点,但这对年高体弱的他来说,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软木画手工、精密的特点,制作一件中型作品,几个人通力合作也需花至少半个月时间,但这即使是大师的作品,也仅值1000元左右,吴学宝感叹道:“我女儿开饭店,一个月的收入够我干十年!”脱胎漆器同样有着这样的问题,因脱胎漆器周期性的特点,一人一年仅可制作两到三件作品,除去成本,利润所剩无几,王胜德之子王添恩先生说:“去年我家6个人制作出来的脱胎漆器总共才卖八九万元,除去成本开支,基本上只能养家糊口”。可以说,待遇问题跟不上,资金扶持跟不上,肯定会影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影响行业的更好发展。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后继乏人

这仍然表现在目前比较薄弱的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由于这两个行业

成本高,周期长,利润低,许多老艺人已经离世,掌握一定中、高级技术的人纷纷转行,年轻的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认识不够不愿意学,至使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在吴学宝先生主持的软木画创作室,仅有的6名助手均年过半百,他说:“以前很多学员跪在门口要来学,现在学徒叫他来,他也不来,自己的子孙也都不愿来,学徒都是老同事,出于对这个行业的感情,才来帮忙,他们的工资仅几百元,卖出作品,补他们一点,很少。”脱胎漆器大师黄时中先生也说:“现在能完全掌握漆器传统工艺的高水平的人很少,也没有人愿意来学,工资几百元,他们看不上,而大学院校毕业的学生,虽说有知识也有一定技术,如叫他们来我这学,显然也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情况,福州市政府关于《福州市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实施意见》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如国家大师带徒一个补500元,省级大师带一个补300元,高、中级技师带一个补200元,但这个规定实际操作起来仍有许多局限性,比如它虽规定了师傅的补给方式,但学徒的工资、待遇以及学成后的出路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当今社会,显然仍不足以吸引年轻人来学艺。至于将行业与艺术理论相结合,除寿山石雕相对做得好以外,前面说过,像脱胎漆器虽有了几百年的传承,但艺术理论研究至今只出了一本书,至于软木画,几乎就没有人在做,如今吴学宝的弟弟也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感情,着手整理了一些材料。总之,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十分紧要。

4、 交易形式原始落后,缺乏经纪人制度和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我省传统工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艺术家兼商人,坐在家里等订 单,这种现象,与高度商业化、现代化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已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急需改变。在我省,目前除寿山石雕成立了一个国际寿山石协会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国际化试验外,其余均局限于地域性的“小圈子”内,如何让传统工艺突破“地域性”的概念,走出“小圈子”范畴,这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 我们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以及我们的分析,建议如下;

1、建议我省各级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艺术价

值,在原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详细、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比如对寿山石雕,政府曾制定《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对寿山石资源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寿山石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矿脉能否支撑一二十年,不得而知。因此,对寿山石雕的保护,不仅要重视矿脉资源,还要重视整理、挖掘、保存现有资源,使寿山石雕文化能得以传承下来并能持续发展。这一措施,对其他民间传统工艺同要重要。比如软木画,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既没图像资料保存,也没文字记载,这对这个行业的文化研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另外,福州脱胎漆器,目前虽建立了漆艺基地,但由于宣传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市场冷冷落落,“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的购买力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同时,漆艺基地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仅有的几位国家级大师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进驻在那里,而宁愿守着自已简陋的工作室从事漆艺。因而,对传统工艺品的整理、保护、宣传、包装,政府有关部门仍需加大力度,除给予政策支持外,还应组织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宣传,加强管理,并给予尽快落实。

2、由于目前一些重要的传统工艺都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又都存在着假冒伪

劣以次充好现象,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一套更适合我省民间传统工艺的市场管理法规,作为管理依据,以保护传统工艺的纯正性。

3、建议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引导民间传统工艺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行业标

准,制止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4、为解决人才后继问题,同时提高人才的整体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认同感,

提高艺术品的文化品味,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更加确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比如在福州市政府《福州市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实施意见》中对师带徒补贴制的基础上,增加学徒的补助制,并对学徒学成后的出路问题也给予合理的考虑。同时,针对目前民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建议与技校联合,给予招生指标,设立专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队伍,提高行业的文化内涵。

5、对目前生存困难的薄弱行业,建议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倾斜。像软木画

原料,“文革”前的成本是2万元每吨,现在是12万元每吨,还要到上海转口,而产品制作出来后,除去成本和工资,已所剩无几。脱胎漆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产品出来后,若碰上展销会被人看上了,卖出去,或政府有礼品订单做一些。但这些产品除成本,利润往往所剩无几。对这些利润薄弱的行业,应给予资金倾斜,除补贴给予适当增加激发从艺人员的积极性外,还应在场地、启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这样一个行业的振兴才有希望。

6、与市场接轨,成立经纪人代理制度。完善的艺术品代理制度,是国际艺

术品市场的基础环节之一。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打通国际艺术品市场渠道,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十分重要。脱胎漆器大师黄时中先生感叹:“我们自己做产品自己卖,但会做的人一般不会卖。像国外的画廊,有严格的评级制,很规范,他们规定抽成百分之几,绝不会因你产品卖了好价钱而提高抽成。但国内常常是中间商低价买入,高价转出,真正的实惠没有到生产者手上。”

7、加大对优秀工艺大师的照顾和保护的力度。目前我省传统工艺美术界的国家级大师为数不多,他们之中许多人已经年迈体弱,需要照顾。如中国软木画工艺大师吴学宝,每月退休金仅800多元,目前还没有享受全免的医疗待遇,甚至连坐公共汽车也因不到70岁的年限还要买票。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不难,它不但可以解决传统工艺优秀人才的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还可以起到扶植传统艺术,促进优秀传统工艺顺利传承等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予以落实。

附:调研组成员名单

张   宇(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巡视员,调研组组长)

林蔚文(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钟红英(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执笔人:钟红英

标签:脱胎漆器,生存,发展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